【編者按】2024台灣大選白熱化,明年1月13日,台灣將選出新一屆總統、副總統以及113席的立法委員。在此次大選中,先有藍白合的在野整合協議,而後破局,然而在過程中,包含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甚至是原欲採取獨立參選的郭台銘等,多次前往台灣多縣市拜會地方派系要角,也出現地方派系「多方押寶」的現象。
例如,上半年多次公開力挺郭台銘的彰化縣議長謝典林,在8月初宣布退出國民黨,此前,他曾連續二日陪同郭台銘與柯文哲拜廟。謝典林的胞姊謝衣鳳,為現任國民黨副秘書長、現任立委,並在本屆大選中爭取連任,其對手為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其母鄭汝芬曾任國民黨立委,謝家為彰化地區具有深厚政治實力的地方派系,此次大選,謝家亦被認為是「多方押寶」。
即使,在總統的層級上,地方派系的影響力相對有限,但從區域、不分區立委,以及縣市鄉鎮市首長、縣市議員依然難脫派系的影響。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地方派系」原是中性詞彙,只要有政治,就會有派系。然而當地方派系成為壟斷地方政治資源的團體,並透過恩庇侍從體系進行利益交換,其所衝擊的,更是台灣民主社會的根基。尤其,在地方派系與中國統戰系統結合下,亦成為台灣當代地方政治的難題。要如何突破這樣的困局,作者提出「找回中介階層」作為行動策略;此前,我們得先從台灣的日本殖民時期開始,認識地方派系的起源以及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