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福島核災復原(上):經歷核災,日本人也是第一次|端對談》)
本篇標題取義自馮蘊妍的散文《在工業廢墟中寄望植物》,她提出這個問題:在工業污染的持續後續(aftermath)中,如果既沒有即時的出口,也沒有終點線,我們該如何希望?工業污染災難「之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時間和存在?(英文原文可見Critical Asia Archives)
日本政府將這些措施無窮無盡地放大,就是一個雄心壯志的做法,也可以說是一個最符合這個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利益,因為這樣的話就可以用最快的時間去證明給所有人看——日本的除染已經成功了,所有東西都回到正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