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美中南海對峙——中國為何要經略南海?透過什麼戰術手段?

台海情勢受到世界矚目,但不少學者警告,南海同樣危險,甚至有可能比台海更早爆發武裝衝突。

美中南海對峙——中國為何要經略南海?透過什麼戰術手段?
2021年8月16日,廣東省陽江起航捕魚的漁船。 攝:Liang Wendong/VCG via Getty Images

(王臻明,關心國防與地緣戰略議題,軍事專欄作家。)

雖然目前台海情勢受到世界矚目,但近期有不少學者相繼提出警告,南海同樣危險,甚至有可能比台海更早爆發武裝衝突。這種論點並不是危言聳聽,中國近年來從未放慢過在南海的擴張,而且包括台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在內,都對南海有不同程度的主權聲索。菲律賓、越南近期還跟中國海警與民兵船爆發衝突,雙方互不退讓。本來就在南海與中國對峙的美國,甚至公開表示,如果中國繼續在南海挑釁,危及菲律賓船隻的安全,美國將不排除啟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以武力介入。

若將時間的尺度放大,中國對南海的野心並非第一次出現,歷史上知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中國經略海洋的濫觴。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艦隊出使海外,背後有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多重目的,與今日中國共產黨政府積極發展遠洋海軍,劍指南海,有許多相似之處。就經濟上來說,明朝之前的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創建了極為廣大的陸上貿易管道,在海上的積極經營,也讓當時的福建泉州港,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港口。明朝建國以後,有心想要承接這個龐大貿易路線,無奈卻出現許多阻礙。

蒙古帝國四分五裂後,歐亞大陸內部陷入混戰,跛子帖木兒的興起,更讓明朝的西進之路受阻。海上則有元末的起義軍殘部,在與朱元璋爭霸失利後,逃匿海外,不時侵擾沿海一帶。明朝因此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不怕海上的攻擊與封鎖,從海路連絡已無法從陸路抵達的西方國家,重新建立貿易路線。而中國在經濟起飛後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戰略方向與明朝並無二致。一方面由陸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中亞,通往歐洲,另一方面則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由印度洋,通往非洲與歐洲,建立全球貿易網,以輸出中國過盛的產能,並輸入中國迫切需要的能源與原料。

2022年3月31日,菲律賓卡加延省,菲律賓海軍陸戰隊參加聯合兩棲攻擊演習。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2022年3月31日,菲律賓卡加延省,菲律賓海軍陸戰隊參加聯合兩棲攻擊演習。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中國經略南海的目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