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年由美国非裔女性性别平权运动家特兰纳・博克(Tarana Burke)发起,2017年10月因美国影视界性丑闻而骤升规模的MeToo运动,五年多来在全球超过80个国家延烧,终于在2023年5月抵达台湾。许多人问,为什么在亚洲性平意识名列前茅的台湾,引爆时间点却晚于日本、韩国、中国,甚至菲律宾?
事实上,2018年4月,长期为性暴力受害者提供救助的励馨基金会,曾发起“多陪一里路#MeToo”大游行,号召社会大众响应全球正风起云涌的反性暴力运动,但引发的关注相当有限。一直要到2023年4月底,以进步派政党幕僚选战日常为叙事焦点的《人选之人——造浪者》台剧上映,台版MeToo才获得了充分的“造浪”能量。
剧中那一句“我们不要就这样算了,好不好?”,宛如毅然陪伴女性党工追讨正义的坚定告白,让她不再孤身对抗职场日常的父权压迫文化。这句台词,旋即成为无数个受害者的充权强心针,令她/他们一个个打开曾迫于各种内、外在压力而隐忍的伤口,亦将许多观众的心理频率调整到适于接收受害见证的波长;它激励了知情者捍卫发声者、挞伐加害者的意志,也促使自诩为进步圈的组织,翻新性暴力相关知识,重新校准性别平等规范及处置程序。
不过,真实人生总比戏中剧情复杂千百倍。当众多受害者冒著二度伤害的风险,从暗处走出,对世界细说暗夜里反复啃噬内里的不堪记忆后,无人能担保每个故事都能走向完满结局。我们该如何跟上浪的速度,才不致辜负这些鼓起勇气现身的负伤灵魂?
第一步:承认所知极为有限
自19世纪末起,关于性暴力真相的揭露,是一段由揭发-控诉和掩盖-反扑所交替构成的漫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