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性暴力不會因為這波MeToo運動而終結,但這是社會集體共同覺醒、深入了解性暴力複雜性的機會。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6年由美國非裔女性性別平權運動家特蘭納・博克(Tarana Burke)發起,2017年10月因美國影視界性醜聞而驟升規模的MeToo運動,五年多來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延燒,終於在2023年5月抵達台灣。許多人問,為什麼在亞洲性平意識名列前茅的台灣,引爆時間點卻晚於日本、南韓、中國,甚至菲律賓?

事實上,2018年4月,長期為性暴力受害者提供救助的勵馨基金會,曾發起「多陪一里路#MeToo」大遊行,號召社會大眾響應全球正風起雲湧的反性暴力運動,但引發的關注相當有限。一直要到2023年4月底,以進步派政黨幕僚選戰日常為敘事焦點的《人選之人——造浪者》台劇上映,台版MeToo才獲得了充分的「造浪」能量。

劇中那一句「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宛如毅然陪伴女性黨工追討正義的堅定告白,讓她不再孤身對抗職場日常的父權壓迫文化。這句台詞,旋即成為無數個受害者的充權強心針,令她/他們一個個打開曾迫於各種內、外在壓力而隱忍的傷口,亦將許多觀眾的心理頻率調整到適於接收受害見證的波長;它激勵了知情者捍衛發聲者、撻伐加害者的意志,也促使自詡為進步圈的組織,翻新性暴力相關知識,重新校準性別平等規範及處置程序。

不過,真實人生總比戲中劇情複雜千百倍。當眾多受害者冒著二度傷害的風險,從暗處走出,對世界細說暗夜裡反覆啃噬內裡的不堪記憶後,無人能擔保每個故事都能走向完滿結局。我們該如何跟上浪的速度,才不致辜負這些鼓起勇氣現身的負傷靈魂?

第一步:承認所知極為有限

自19世紀末起,關於性暴力真相的揭露,是一段由揭發-控訴和掩蓋-反撲所交替構成的漫長歷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