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空氣賣錢」的故事正在中國農村不脛而走。
故事的版本包括,福建村民把「空氣」變成有價證券,給女兒做嫁妝;貴州的農民想要靠賣「空氣」脫貧;浙江村民質押「空氣」拿了37萬元的銀行貸款。這些消息並非民間騙局,說辭全都來自官媒之口,甚至人民網上有一期兩會新聞節目是「空氣都可以賣錢了」。
不過,此處的「賣空氣」並非真要把空氣收集售賣。這是官方在宣傳「林業碳匯」這一近年來時興的概念時,所使用的一個籠統且有誤導性的手法。
林業碳匯指的是森林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效果。由於可以用特定的計算方法來得到一個以噸為單位的「減排量」,林業碳匯如今作為一種減排方式存在。全球各地都有林業碳匯的開發專案,它也以「碳抵消」的形式在市場交易。簡單而言,購買通過林業碳匯產生的「減排量」的公司可以以此「抵消」其自身的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此「抵消」僅存在於統計層面,並不意味著購買方的排放量在實際中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