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夕,導演林森、劉國瑞、曾憲寧、賈勝楓、何爵天、卓亦謙相聚把酒通宵,吐露新一代的心聲與思考。

香港新生代導演通宵大對談:我們自己,定義我們的年代
香港年輕導演: 曾憲寧、賈勝楓、何爵天、卓亦謙、林森與劉國瑞。
「別人看來,這班人好像很齊心地做電影,因為我們正面對相似的問題,但再過五年、十年,會見到一些不同,有些人會妥協,有些人會走,繼續對抗這個系統。但只要我們記得今晚,或你最初的那個模樣⋯⋯」

【編者按】去年下半年開始,香港電影在疫情解封後一掃陰霾,湧現票房佳績小陽春。其間當然有識途老馬賣力新作,卻也有批新導演,試圖走出新路。本週日,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即將舉辦頒獎禮。香港電影金像獎向由不同代際香港電影人參與構成,也是新血老驥相爭場域。但更重要的,是在金像獎外——社運退潮數年間,「香港電影」屢屢成為香港變幻晴雨表,其與日益嚴格的審查之關係,與合拍片之未卜前景,都令它承受了多於電影本身的目光。年輕一代導演恰在此時出道,又對前途作何觀想?

借金像獎揭盅前夕,大眾目光聚焦香港電影之時,我們齊聚六位香港新導演,把酒通宵,談論今日及未來的香港電影。今次半私密,亦是半公開,有花生,有義氣,更有酒後真言,香港新生代眾導演之今夜不設防對談實錄在此,以饗讀者諸君。

如果說《七人樂隊》是上一代香港電影名導細數當年情的一次聯誼,那麼過去一年包括《正義迴廊》、《窄路微塵》、《白日青春》、《燈火闌珊》等剛好片名都是四個字的本地作品,應該就是幾名年輕新導演的一次即場合奏。他們有不同學院派系出身,亦有半途轉投電影工業,據聞手機裡卻有個「四字導演」群組,在謝票場盛行的今日,有時會相約去隔壁院廳「探班」一起出席映後活動,甚至試過總動員一起謝票。

不過,要約齊他們殊不容易。何爵天、曾憲寧和劉國瑞正忙著四出巡迴謝票之際,林森剛從英國回來,而賈勝楓則帶著《流水落花》到芝加哥影展走了一趟,卓亦謙則埋首為《年少日記》剪接後製。風塵僕僕,難得一聚,這夜看著他們摸住杯底談電影,像是一個昏燈而喧騰的長鏡頭,爭辯乾杯,拍檯笑罵,亂舉中指,什麼都有。如果以為這是一場金像獎前哨的訪談,將會非常失望。對他們來說,獎項與名次都只是上一代香港電影的傳統遊戲。

晦暗不明的社會狀況之中,他們展現了不甘平凡的電影創作精神。面對將來的電影之路,特別是下一部作品的落腳點,他們有時同聲同氣,不分軒輊;但其實身世不同,各有籌謀。他們在這充滿變幻的一年相遇,時代把他們約在一起,然後又分道揚鑣。

——召集人:紅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