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雁,自由撰稿人,關注海巡執法、國防軍事、歷史研究)
「所有戰爭都會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戰場上,第二次是在記憶裡。」
2023年春天,台灣「迷走工作坊」改編自同名桌遊的《台北大空襲》電玩,在眾多愛好者累積的長久期待下,終於順利上市。二戰期間盟軍空襲台灣各地的歷史(包含1937年蘇俄志願軍空襲台北、1943年中 - 美飛虎隊空襲新竹飛行場),再次掀起討論。而預告片裡的上述引言,出自2016年南加大教授——越南籍作家阮越清——《不朽:越南和戰爭的記憶》書中名句,則恰如其分的為這段過去作出註腳。
回首前塵,二戰期間同盟國(以美軍為主)轟炸台灣的集體記憶,確實曾經在戒嚴時代(1949-1987)遭受漠視,直到1987年台灣解嚴後,才重回文藝創作與學校教育的領域,逐步取回話語權,並在近年來得到較多的關注。在《台北大空襲》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此時此刻,如果只用平庸的「黨國洗腦」二分法來理解這段從遺忘到復興的過程,其實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