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陸精英熱捧香港優才計劃,可以緩解香港人才荒嗎?

對不少人而言,香港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身份、「一個過渡」;另一些人則還在猶豫,香港真的有好機會嗎?

大陸精英熱捧香港優才計劃,可以緩解香港人才荒嗎?
建築工人與香港的維港景色。

編者按:這是專題「星港競爭」的第三篇。我們在第一篇通過數據對比新加坡和香港的實力,第二篇追問香港金融人為何轉戰新加坡。第三篇我們回到香港主場,關注港府今年10月公布的人才新政如何吸引到渴望「潤」出來的大陸精英,並嘗試追問:這場「你情我願」的結合中有哪些未解的問題。

11月,經歷上海封城的黃璐申請了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稱「優才」)。她今年30多歲,畢業於復旦大學,在金融業工作逾十年,幫創科企業做融資。2020年末,螞蟻集團的上市被緊急叫停,隨後反壟斷風暴席捲中國互聯網。「買方不投了,很多生意做不了」,黃璐說。清零政策令情況雪上加霜,她一年損失兩百多萬人民幣,「沒辦法到處跑,不知什麼時候住的樓就封了,幹不了事。」

黃璐感到抑鬱,她想找個防疫政策比較自由的地方,一個幾年前移居香港的朋友介紹說可以來這邊,黃璐想到自己工作常常要去深圳、廣州,香港比較近,倒也適合跑動。

嚴厲的防疫政策催化了中國大陸「潤」的潮流,香港人才新政則向渴望「潤」的人拋出橄欖枝。今年10月,香港新任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披露,過去兩年,香港流失約14萬勞動人口。報告釋出多項有利於中國大陸及海外人才赴港的政策,包括取消「優才」配額,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將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更將這一計劃擴展至香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

「施政報告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諮詢優才的人一下子激增。」許芒是一位境外資產配置專家和移民專家。她說今年經手的案子至少是往年的兩倍,客戶們「像團購一樣」,抱團來申請香港身分,他們把優才介紹給自己的朋友,說「這挺好的,你也弄一個吧」。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香港於2006年推出,旨在吸引高技術人才來港定居。獲批的申請者無須在赴港前獲得本地僱主聘任。優才採用打分制,所有申請者須首先具備要求的學歷及語言能力。每年配額1,000個,2020年增至每年2,000,2021年增至4,000。港府宣布將於2023年起取消配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