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攀登8000公尺高峰的掠影浮光:商业化浪潮下,探险精神何去何从?

近年攀登8,000公尺高峰蔚为国际风潮,背后的商业化议题,却使得舆论莫衷一是。究竟我们该如何看待“探险精神”呢?

攀登8000公尺高峰的掠影浮光:商业化浪潮下,探险精神何去何从?
2017年1月27日,尼泊尔, 雪巴人在珠穆朗玛峰小径上背负著行装。

(城市山人,本名董威言,作家、登山者,著有《登一座人文的山》))

2021年,一个名字在台湾登山社群逐渐被注意到,旋即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形容为“横空出世”,在于无论是过往台湾人曾登顶、或未登顶的8,000公尺世界高峰,如今都一一印上了她脚上的冰爪足迹,甚至在其中几座高峰——安纳普纳峰(Annapurna)、乔戈里峰(Qokori,K2)、加舒布鲁一峰(Gasherbrum I,G1)、加舒布鲁二峰(Gasherbrum II,G2)等——还以艰难的无氧方式(不使用任何氧气补给装备)登顶,如秋风扫落叶般地速度独力推进台湾的海外攀登史。

她是29岁的台湾女性登山者曾格尔(Grace Tseng),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年轻完成14座8,000公尺山峰的第一人。截至2022年8月,她只剩倒数两座。迄今史上最年轻完攀14座8,000公尺山峰的纪录保持人,是来自尼泊尔的明玛·大卫·雪巴(Mingma David Sherpa)在30岁6个月时达成的纪录。

不过随著媒体报导的推波助澜,不同的声音逐渐浮现,有人调查曾格尔的家世背景,也有人批评她名不符实,认为她达成这些创举并非真正的探险精神;批评者有之,捍卫者有之,台湾登山社群也为此有番辩论。

同样身为憧憬高山的登山者,我钦佩她向外闯荡的勇气与创下的登顶纪录,而她挑战无氧与快速攀登的运动表现也有目共睹。然而事实上,国际上志在完攀14座高峰的登山者大有人在,而且多数为商业模式下的“客户”身分,使得“成就”下的光芒不免黯淡。我们该如何统合两股针锋相对的意见,成为一道待解的思辩难题。

以下,我尝试透过本文,从登山史出发介绍8,000公尺攀登的陌生世界,以及再次探索我们对“探险精神”的想像。

加舒尔布鲁木II峰(Gasherbrum II)。
加舒尔布鲁木II峰(Gasherbrum II)。

高海拔登山运动的推移与转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