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人,本名董威言,作家、登山者,著有《登一座人文的山》))
2021年,一個名字在台灣登山社群逐漸被注意到,旋即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這個名字之所以被形容為「橫空出世」,在於無論是過往台灣人曾登頂、或未登頂的8,000公尺世界高峰,如今都一一印上了她腳上的冰爪足跡,甚至在其中幾座高峰——安納普納峰(Annapurna)、喬戈里峰(Qokori,K2)、加舒布魯一峰(Gasherbrum I,G1)、加舒布魯二峰(Gasherbrum II,G2)等——還以艱難的無氧方式(不使用任何氧氣補給裝備)登頂,如秋風掃落葉般地速度獨力推進台灣的海外攀登史。
她是29歲的台灣女性登山者曾格爾(Grace Tseng),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年輕完成14座8,000公尺山峰的第一人。截至2022年8月,她只剩倒數兩座。迄今史上最年輕完攀14座8,000公尺山峰的紀錄保持人,是來自尼泊爾的明瑪·大衛·雪巴(Mingma David Sherpa)在30歲6個月時達成的紀錄。
不過隨著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不同的聲音逐漸浮現,有人調查曾格爾的家世背景,也有人批評她名不符實,認為她達成這些創舉並非真正的探險精神;批評者有之,捍衛者有之,台灣登山社群也為此有番辯論。
同樣身為憧憬高山的登山者,我欽佩她向外闖蕩的勇氣與創下的登頂紀錄,而她挑戰無氧與快速攀登的運動表現也有目共睹。然而事實上,國際上志在完攀14座高峰的登山者大有人在,而且多數為商業模式下的「客戶」身分,使得「成就」下的光芒不免黯淡。我們該如何統合兩股針鋒相對的意見,成為一道待解的思辯難題。
以下,我嘗試透過本文,從登山史出發介紹8,000公尺攀登的陌生世界,以及再次探索我們對「探險精神」的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