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已經因《午夜之子》和《羞恥》等小說成名的拉什迪在英國出版了最新的一部小說作品《撒旦詩篇》。小說繼續了他一貫的魔幻現實筆觸,圍繞著印度穆斯林移民在英國的生活展開。因其中有情節改編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一些宗教團體在小說出版後公開表示抗議,並指責拉什迪褻瀆了宗教經典。
爭議在1989年年初到達頂峰: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頒布教令,呼籲全球追殺拉什迪。這項追殺令頒布後,包括小說的日文、土耳其文譯者在內,有多人遭遇襲擊,甚至喪生。拉什迪一度依靠英國警方保護,隱姓埋名生活。直到1998年,時任改革派伊朗總統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承諾伊朗不會鼓勵和支持對他的暗殺之後,拉什迪的個人安全處境才得到了改善。
拉什迪早年因描寫獨立前後印度歷史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午夜之子》獲得布克獎(Booker Prize),從而聲名鵲起。但《撒旦詩篇》也讓他成為了極富爭議的人物。許多支持者認為他的寫作代表了文學的獨立性和言論與出版的自由;而許多反對者則認為他以西方的視角,不尊重或褻瀆了穆斯林群體的宗教情感。發生在紐約的襲擊事件,讓三十年前的爭論和歷史場景,又回到了現實前台。
如果把歷史時空稍微顛倒一下,那麼伊朗前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和他下令全球追殺的印度裔英國作家薩爾曼·拉什迪,也許能夠聊到一塊兒去。霍梅尼祖上在18世紀移民印度北方,定居在烏爾都語文學聖城勒克瑙,19世紀中後期才回流伊朗。他們一家一度自稱「Hindi」——意味著來自印度。而拉什迪,出生於一個移民印度北方的克什米爾知識分子家庭,家裏的母語已是烏爾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