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多位香港文化人移居台灣,也包括粵語歌經典詞人潘源良。文化遷移與在地文化之間,常發生多種撞擊與對話。8月7日,潘源良與台灣詩人、詞人鍾永豐受邀在台北飛地書店進行一場對話講座,他們分別用粵語及客語創作,講座題為:「為光音作證:譜寫母語詞,寫出粵語和客語的情感之音」。主持人為同樣由香港移居台灣的張潔平,以下是對話記錄。
潘源良,有香港「浪子詞人」之稱。累積作詞逾千,與香港流行樂眾多歌手皆有合作。2015年在香港紅館舉行「最愛潘源良是誰作品展」演唱會。 2019年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頒發音樂成就大獎。1984年開始為多套港片編劇。曾執導《戀愛季節》(1985)、《聖荷西謀殺案》(2018)等電影。
鍾永豐,出生於美濃菸草家族的詩人、詞人,90年代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曾任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文化局長等公職。與林生祥合作八張音樂專輯,曾獲金曲獎最佳製作人、作詞人等。
張潔平(下簡稱張):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鍾永豐和潘源良兩位經歷豐富、都擁有跨界經驗的作家,也是作詞人、文化工作者。今天想聊聊語言、歌詞與詩的創作,馬世芳老師曾說,他覺得廣東話寫到歌詞裡好像有種特別的緊湊,語言密度是高於台語跟他熟悉的客語,他自己做為一個不熟廣東話的人從旁聽到的感覺會覺得非常奇妙。為什麼呢?這裡就涉及到大家對母語的理解。廣東話可能之前在香港是主流語言,但之後的香港不見得;客語在台灣一直不是很主流的語言,所以客語入歌就有種要在文化上恢復身份的動力,背後反映到的社會、文化、情境的變化其實非常多層次,所以今天很開心邀請到兩位,可以聆聽兩位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