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出世:念建築,電影學人,曾於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等教授電影。為《明報》專欄撰寫電影評論十餘年。
老實說,拿起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投票表格,真的有點頭痛,面對那些候選電影,應如何投票?要麼選沒有那麼差的,可是加持了平庸的作品,對觀眾、對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又是否好事?在資本化的社會,導演獲獎履歷就是利益,利益沒有人會嫌多,得獎者未夠水平而選民自己親手把利益輸送出去,是否心安理得?當然,主辦金像獎的協會也沒有勇氣把得獎的門檻,設置在某一票數或百分比之上,如不到標準的,奬項索性從缺,這樣是否更有鼓勵性?
很久沒有評論港片了,心底真的希望可以找一部 On The Right Track、讚得落口(能夠讓人出聲稱讚)的。今屆金像獎,電影《智齒》(導演鄭保瑞,2021)獲得破紀錄14項大獎提名,好像很巴閉(厲害),說穿了其實是疫下紅利,疫情兩年多以來,香港上映電影大減,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就是先鋒了。而近年港片也是塘水滾塘魚(來來去去只有這些),若非同事有特別場戲票,建議放工(下班)後去觀影,本來就不會入場看戲。預計了要看本土電影,要死很多細胞,果然看着看着,真的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