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塞爾文件展爆反猶爭議:為何一場「去中心化」的用心實驗,卻還是溝通失敗?

當圖像被抽離其脈絡,再製成各種迷因圖像和陰謀論在網路上流傳,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現象與資本、帝國主義的關係⋯⋯

卡塞爾文件展爆反猶爭議:為何一場「去中心化」的用心實驗,卻還是溝通失敗?
稻米之牙具爭議作品《人民的正義》於6月21日晚間八點多被拆除。

李欣潔,阿姆斯特丹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Framer Framed 研究員。
謝以萱,影評人。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選片與評委。

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簡稱「文件展」)是當代重要的大型藝術活動之一,向來被當代藝術圈視為能敏銳洞察時代精神和未來藝術方向的重要指標,自 1955 年成立以來,每五年在德國中部的小城卡塞爾舉辦,展期維持百日。今年邁入第 15 屆,由來自印尼雅加達的藝術家團體 ruangrupa 擔任策展人,這對文件展來說是項創舉——這歷史悠久的當代藝術殿堂,首度邀請來自亞洲的/藝術家/團體擔任策展人。此革命性的改變,為第 15 屆文件展帶來更多關注的目光,特別是在全球疫情肆虐之後,ruangrupa 以聚焦團體(collective)共作的藝術創作與工作方法,彰顯以集體、去中心化的展覽策略,形塑藝術社群之間資源與知識共享的團結精神,而不再是以往由西方、明星策展人發散出去的單一人際網絡為核心。

ruangrupa 援引印尼傳統農業社會的「穀倉」(lumbung)概念作為策展方式的基礎,邀請了 14 組藝術家團體作為展覽的核心成員(lumbung inter-lokal),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大多是來自全球南方——的藝術家團體,則再各自帶入自己的創作社群,最終有超過千名創作者參展(稱之 lumbung artists)。除了實體作品於 30 多個卡塞爾市區空間展出,現場每天有大量工作坊、放映活動、討論會、講座論壇等需要參與者親身體驗與感受的公眾活動,這些非物件式的創作持續為本屆展覽增添內容,因此整個文件展可說是處於不斷生成變動、產出新知識、創造各種經驗與情感的有機場域。

輿論壓力致作品被全面拆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