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专访林慕莲︰书写这座不能磨灭之城,但香港却是一个她回不去的家

一个在殖民地成长的混血儿,在离散潮中反思过去的特权和关于香港人身份、未解的问题。

专访林慕莲︰书写这座不能磨灭之城,但香港却是一个她回不去的家
在新作《不能磨灭之城》,林慕莲尝试将香港人重置于本地历史中。

(沈诺基,香港记者,关注政治和文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

2019年5月,林慕莲(Louisa Lim)带着刚翻译成中文的个人著作《重返天安门》,到香港大学参与六四研讨会。当时任职一份香港英文报章的我,为了六四30周年专题去访问她。在空荡荡的演讲厅,这位曾驻守北京多年的记者前辈冷不防抛出一个问题:“我说的话你们可以刊登吗?”

现在回想,记得当下感到被冒犯,但同样的问题在今天的香港已变得非常合理。

过往常见的六四晚会和研讨会没了,连祈祷会场外也有便衣警察拍摄监视。报章上的六四专题缩小或直接消失,记者和过往的采访对象失联。而像《重返天安门》般以六四为题的书籍,在公共图书馆早被收到参考书架上,不得外借。

在《重返天安门》中,林慕莲记录89民运记忆在内地失传、被扭曲的情况,透过访问军民双方参与者和死伤者亲属,道出政权如何在历史纪录上抹去一场席卷北京及多个省市的民主化运动。

今年,林慕莲出版英文新书《不能磨灭之城》(暂译,原名《Indelible City: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试图脱离官方定义的历史框架,拾起卢亭传说、“九龙皇帝”曾灶财、中英主权移交和2019年反修例运动等散落数百年间的沙石,重新堆砌出香港人面貌。

书衣上,涂鸦般的黄字盖在一张摄于2019年的黑白游行照片上面,左则用中文写着“香港人加油”。林慕莲认为这行字,加上题材政治敏感,令香港大型连锁书店不敢引进此书,所以目前只能在独立书店找到这本新书。

“可惜,人们几乎要抢先(于政权)将自己噤声。”

1998年7月5日,香港启德机场跑道旁边的海港,大批人群聚集在海堤上,观看最后一架飞机离开机场。
1998年7月5日,香港启德机场跑道旁边的海港,大批人群聚集在海堤上,观看最后一架飞机离开机场。

无论在香港或英国,都是“无根”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