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專訪林慕蓮︰書寫這座不能磨滅之城,但香港卻是一個她回不去的家

一個在殖民地成長的混血兒,在離散潮中反思過去的特權和關於香港人身份、未解的問題。

專訪林慕蓮︰書寫這座不能磨滅之城,但香港卻是一個她回不去的家
在新作《不能磨滅之城》,林慕蓮嘗試將香港人重置於本地歷史中。

(沈諾基,香港記者,關注政治和文化,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

2019年5月,林慕蓮(Louisa Lim)帶着剛翻譯成中文的個人著作《重返天安門》,到香港大學參與六四研討會。當時任職一份香港英文報章的我,為了六四30週年專題去訪問她。在空蕩蕩的演講廳,這位曾駐守北京多年的記者前輩冷不防拋出一個問題:「我說的話你們可以刊登嗎?」

現在回想,記得當下感到被冒犯,但同樣的問題在今天的香港已變得非常合理。

過往常見的六四晚會和研討會沒了,連祈禱會場外也有便衣警察拍攝監視。報章上的六四專題縮小或直接消失,記者和過往的採訪對象失聯。而像《重返天安門》般以六四為題的書籍,在公共圖書館早被收到參考書架上,不得外借。

在《重返天安門》中,林慕蓮記錄89民運記憶在內地失傳、被扭曲的情況,透過訪問軍民雙方參與者和死傷者親屬,道出政權如何在歷史紀錄上抹去一場席捲北京及多個省市的民主化運動。

今年,林慕蓮出版英文新書《不能磨滅之城》(暫譯,原名《Indelible City: Dispossession and Defiance in Hong Kong》),試圖脫離官方定義的歷史框架,拾起盧亭傳說、「九龍皇帝」曾灶財、中英主權移交和2019年反修例運動等散落數百年間的沙石,重新堆砌出香港人面貌。

書衣上,塗鴉般的黃字蓋在一張攝於2019年的黑白遊行照片上面,左則用中文寫着「香港人加油」。林慕蓮認為這行字,加上題材政治敏感,令香港大型連鎖書店不敢引進此書,所以目前只能在獨立書店找到這本新書。

「可惜,人們幾乎要搶先(於政權)將自己噤聲。」

1998年7月5日,香港啟德機場跑道旁邊的海港,大批人群聚集在海堤上,觀看最後一架飛機離開機場。
1998年7月5日,香港啟德機場跑道旁邊的海港,大批人群聚集在海堤上,觀看最後一架飛機離開機場。

無論在香港或英國,都是「無根」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