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2022年2月27日,德國首都柏林,大批市民在蒂爾加滕公園集會,聲援烏克蘭人民對抗俄羅斯入侵。

鑒於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和公共知識分子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今年已93歲高齡, 本文的標題容易引起誤會。實際上,老人家生活在德國最著名的富人區施塔恩貝格湖畔,4月29日還在《南德意志報》上發了一篇長文「戰爭與憤慨」,引發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公共討論的一個新的高潮。

就在文章發表的前一天,德國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要求聯邦政府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的決議, 執政的三黨(社民黨, 綠黨和自民黨)以及最大的反對黨聯盟黨共同提出了該動議。只有分別爲議會政治光譜兩極的左翼黨和極右的德國選擇黨表示反對。兩黨的觀點高度一致,認爲這樣做將會把德國拖入核戰爭。而德國總理朔爾茨此前一直也以此爲由,拒絕向烏克蘭輸送重型武器,因此他不僅在德國國內被批評不作爲,也令烏克蘭和很多北約國家不滿。

另一方面,以德國老一代女權運動家施瓦策爾 (Alice Schwarzer)和電影導演克魯格(Alexander Kluge)爲代表的二十多位公共知識分子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總理繼續堅持不提供重型武器,並致力讓「雙方達成妥協」。克魯格甚至在一個採訪中說:「如果投降能讓戰爭停止,那就不是壞事」。截至5月2日,公開信已獲得20萬人簽名支持。

被俄羅斯宣傳術愚弄的哈伯瑪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