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探問疫下香港醫療崩潰(下):急症室人滿為患,基層醫療為何滯後30年?

「這次疫情高峰完結,是否只是開開心心、放寬措施就算呢?我覺得是值得進行一次徹底檢討。」

探問疫下香港醫療崩潰(下):急症室人滿為患,基層醫療為何滯後30年?
2022年2月16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

【編者按】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公立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房「淪陷」,揭示醫療系統潛伏多年的隱患。端傳媒梳理香港醫療多年的發展,並訪問死者家屬、前線醫護、公共衞生學者及醫院管理層等,一連兩日刊出兩篇「香港醫療崩潰」文章,探討疫下香港醫療的「病因」。讀者可按此連結重讀上篇文章。

上篇提到,香港公私營醫療系統長年分工失衡、缺乏恆常溝通機制,導致在傳染病等大型危機當前,難以迅速作出反應及調配。當公營系統成為應對疫症的主力,急症室作為進入醫院系統的入口,成為這次醫療系統崩潰下首道失守的防線。

2月初,香港每日新增確診個案有數十宗至百多宗,在公立醫院任護士逾10年的Jason,其時被調派往內科,籌備把普通病房改裝成二線隔離病床,應付持續攀升的感染人數。

Jason 憶述,疫情最嚴重時,他在電腦系統看到急症室正有187人(包括確診及非確診病人)等候上病房,「正常時間通常有50、60人(等候),有70、80人已經是太多。」他也曾聽聞在急症室等候區,有醫護人員行過才發現病人臉色如死灰,「立即跳上去搓(施行心外壓),但可能其實那病人已死去多時......沒有辦法,看不到就真的看不到。」

隨着確診數字回落,本來不敢赴急症室求診的非Covid-19病人,開始重回急症室處理大小健康問題,普通病房一如以往人滿為患,「結果普通病房爆滿,隔離病房也爆滿,即使你轉成陰性,都無法調出去普通病房,因為出面也沒有床位。」

「長久以來都是這樣,10個鍋,但只得8個蓋,始終還是無法解決。」他說。

2022年2月18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外隔離區,長者在帳篷中等待。
2022年2月18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外隔離區,長者在帳篷中等待。

急症室人滿為患,是特例還是常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