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賽完賽。這項運動此前在中國毫無知名度,但這一切都因金牌得主而改變:領獎台上的谷愛凌面容精緻靚麗,有明顯的混血特徵,她身穿繡有金龍的戰袍,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只有一個小細節:鏡頭特寫,谷愛凌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中微笑,她顯然並不會唱國歌。
在整體氣氛較平靜的本屆冬奧會中,谷愛凌可謂是最熱的話題人物,她在美國訓練,選擇效力中國,這吸引了中西方媒體的注意,也讓一個詞「歸化運動員」成為熱點。人們發現,在本屆冬奧會上,越來越多明顯陌生的面孔身披中國國家隊的戰袍。以中國冰球隊為例,男隊25人有15人來自加拿大、美國、俄羅斯等國,女隊也有13名歸化運動員。
出於何種目的,他們選擇為中國而戰?他們如何處理原屬國與歸化國的身份摩擦?他們的加入對中國體育意味著什麼?
儘管有難民代表團、俄羅斯奧委會代表團等新現象,但奧運會仍以現代民族國家為基本參賽單位,代表隊隊員須擁有本國國籍身份,也要以國家之名爭取榮譽,在國家的旗幟下高唱國歌。也正因此,這些「異鄉異客」的精英運動員才更引發關注:出於何種目的,他們選擇為中國而戰?他們如何處理原屬國與歸化國的身份摩擦?他們的加入對中國體育意味著什麼,會改變飽受詬病的國家專業訓練體制(「舉國體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