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台灯了,东北限电,买个充电的。”这是10月初,某网购平台里有关充电台灯的一则留言。
对中国大陆的普通人而言,频发的暴雨、限电、过早到来的寒潮,让“气候变化”、“减碳”、“碳排市场”这些多落在政策和电动汽车宣传里的字眼,在最近有了或多或少的实感。虽然工厂被拉闸限电的樊卓仍然不能理解:“用电不就已经是环保了吗?”
11月25日,独立研究小组能源和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发布报告,指中国6月至9月CO2的排放量,较去年同期下降0.5%——这是自2020年第二个季度,也就是Covid-19经济复苏之后的首次下降。在2020年第四季度和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碳排放都创下了10年来最大增幅。分析师Lauri Myllyvirta认为,是次下降主要源自房市低迷和各地大范围限电,不过他也警告表示,若中国因经济放缓而再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则可能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目标前,进一步累积碳排放量。
在刚刚结束的COP26——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NDC)的承诺。但经第三方机构CAT(Climate Action Tracker)评估表示,中国的NDC目标严重不足,若所有国家都效仿中国做法,则全球在2100年升温将超过2°C,最高可达3°C。事实上,在气候危机已通过频率越来越高的极端天气显现的时候,中国在化石燃料及火电厂上的投资却未减少,减碳在此前也主要体现在关停非国营的小煤矿和已几乎停产的煤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