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肺炎大流行病席捲全球一年多,現在人們把回復正常生活的期望,放在「疫苗」的身上。疫苗不會停止病毒的傳播,也無法提供完全的屏障讓人們不會確診,但是疫苗可以有效地減少重症及死亡的機率,讓人體產生保護力。
台灣從五月進入社區傳染階段以來,媒體及社會輿論對疫苗的討論,經過好幾個階段,比如從疫苗緊缺、外來疫苗的採買、國產疫苗的進度、緊急授權問題、疫苗外援、疫苗的施打順序等,總的來說既有科學問題也有政治問題。
目前台灣輿論中關於疫苗的討論多而細,又混雜了真假信息,對不少不熟悉資訊鑑別的民眾來說很是頭疼。本篇摘取討論熱度未降溫、且還會持續延燒的幾個面向來進行梳理,還原事實基本步,結合截稿前的所有最新進展和資訊,希望借助民眾對疫苗的核心關注,揭示疫苗背後的各種外交與現實角力,以及疫苗焦慮下民眾的心理壓力與政策走向。
為便於下文理解,我們先列出文章中將會提到、同時也是現在台灣討論最多的幾種疫苗名字(通常是藥廠的名字)和它們的屬性。截至目前為止,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批准使用的疫苗一共有六種,根據他們運作的原理可分為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