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六四悼念被畫「句號」,然後呢?五種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經點燃的蠟燭,都是一個雕塑。」「大型集會那種視覺化的呈現會因打壓暫時喪失,但打不散人們幾十年來的默契⋯⋯」

六四悼念被畫「句號」,然後呢?五種可能的答案
2021年6月3日晚上,藝術家三木在銅鑼灣街頭舉起一個牌子,牌子有兩面,一面是不要在維園燃起燭光,一面是不要在心裡燃起燭光。

公共悼念活動被禁止,集會場地被封鎖,如想繼續面對記憶深處的集體哀痛,還可以做些什麼?怎樣做?我們帶著這些日子縈繞於許多香港人心頭的疑問,訪問了五位香港藝術家。藝術未必能給我們確切的解決方法,但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思考這件事。

在書裏傳遞維園「燭光」

「當人打開書本,就見到一隻燭火。」漂書架裏的書,總是在不同人手上流轉,書中藏着的「燭光」也會在不同人手中傳遞。

雖是藝術家,程展緯卻常出現在民生、社區有關的新聞版面上,他擅於從小處入手,再利用藝術手法,去推動一些社會議題,且往往能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比如為香港待遇較為苛刻的保安員、收銀員爭取一張可以坐的櫈子,或是改造街頭垃圾桶上的煙灰缸,方便清潔工倒煙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