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四十多年前,在慢慢開放的中國,國際車企巨頭紛紛搶灘「淘金」。中國以市場吸引外資,以市場交換技術,倒逼國際車企扶植本地供應鏈發展。從技術壁壘最薄弱的領域開始,中國汽車產業一點一滴地滲入了整個全球化的供應體系當中,並成為了難以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今天「脫鉤」、「減少對華供應鏈依賴」、「內循環」等等討論聲中,端傳媒推出的「中國與全球汽車產業」系列,具體關注了全球化程度極高的汽車產業——這是理解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角色的一份典型案例。
歡迎您閱讀系列第一篇,3D互動頁面《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理解中國的汽車的零件供應鏈變遷、理解中國汽車工業化的程度;本文是第二篇,以德國大眾汽車的中國「依賴」為例,看到汽車與政治和外交的牽連。
2019年12月,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在一次公開座談會上,就德國是否會將華為排除在5G電信市場外的話題明言:「如果德國最終做出將華為排除在德國市場之外的決定,這是會有後果的,中國政府不會袖手旁觀。」他隨即舉例道,中國一年售出的2800萬輛汽車中就有700萬輛是德國車,「那我們能不能有一天說德國汽車不安全,因為我們有能力製造自己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