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当台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陆生经验反思两岸间的互相“怨恨”

部分旅台陆生与台湾社会的心理隔阂,不仅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式的同情,同时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强烈的复仇意识和报复冲动。

当台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陆生经验反思两岸间的互相“怨恨”
2020年1月7日,台北中正纪念堂。

【编者按】在新冷战局势成形、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此刻,端传媒推出“新冷战下的两岸关系”系列专题,回顾两岸停火四十年来的重要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以“陆生十年”为主题,我们此前已推出深度报导〈我们的青春,到不了台湾〉,以及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汪宏伦关于陆生研究的专访。今日的文章以基于深度访谈的最新陆生研究为基础,探讨旅台陆生政治观念认同的变化、国族情感与意义建构等问题。

空间与心理“铁幕”之下的怨恨之情(注一)

引言:“怨恨”是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波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感;这种“强抑”的隐忍力,通过系统训练而成。这种自我毒害产生出某些持久的情态,形成确定样式的价值错觉和与此错觉相应的价值判断。其中所涉及的情感波动和激动情绪包括:报复感和报复冲动、仇恨、恶意、羡慕、忌妒、阴毒。 (Max Scheler,2014,第四页)

2020庚子年,世界注定难以平静,对于正在台湾念书的大陆学生而言,也注定难逃这场疫情的旋涡。正是在疫情之下,过去看似畅通的两岸交通往来,一夕间成为一道天堑,同时也最终成为压垮陆生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除了地理上的阻隔,另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却也伴随着疫情意外的被放大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