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大數據防疫解密:效率與風險之間,如何做到鋼索平衡?

以健保制度為基礎的台灣「科技防疫」工作,除了成功守住抗疫防線、大受好評之外,也如其他民主法治國家一般,在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時,必須面對來自個人資料與隱私權保護領域的詰問。

台灣大數據防疫解密:效率與風險之間,如何做到鋼索平衡?
2020年4月8日台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街頭的螢幕上宣傳防疫。

相較於全球COVID-19疫情至今仍以每日增加超過10萬例確診的趨勢不斷迅速攀升,台灣政府謹記SARS慘痛的教訓,到6月21日為止,將疫情控制在僅446例確診,7例死亡。在疫情爆發前,恐怕從沒有人能預想到,緊鄰疫情發源地的台灣,竟能守得如此嚴密,把一切可能的傷害都控制在相對微小的範圍內。

防疫有成,絕非僥倖,是防疫團隊與全台民眾共同努力的成果;然而得之不易的安全,也並非毫無代價。面對COVID-19所帶來的巨大威脅,為了保衛社會安全之故,台灣政府遂行種種「必要之措施」,透過身份識別串連不同資料庫,打造出有效的標記與區隔工具,希望能找出所有可能讓疫情擴散的風險。以科技防疫為名,我們或許就正在見證後疫情時代的數位毛細孔治理術。

我們必須要警覺,那一套統治技術其實是任何政府來做都會很危險的,我們卻不知不覺地往那個方向、去建構那樣子的一個環境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

疫情之中,台灣快速向「實名制社會」前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