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50年6月25日,是韓戰爆發日。當年今日,金日成統治下的朝鮮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向李承晚領導的韓國發動攻擊,揭開了三年韓戰的序幕。在韓戰七十週年前夕,2020年6月16日,在金日成孫女、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妹妹金與正提前警告下,北韓軍隊炸毀了位於兩韓邊界、北緯38度線附近的「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
北韓採取此一軍事行動的原因,據聞是因脱北者組織「自由北韓運動聯合」在京畿道金浦市將大量批判金正恩及其核武計劃的傳單包裹之後,用氣球送過了北緯38度線。傳單事件引起了北韓的強烈反應。但南北韓「互相發送傳單」的行為,自韓戰以來,從未稍歇。七十年後的今日,韓戰遺留的框架仍在影響朝鮮半島的命運,也影響周邊區域甚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韓戰也改變了台灣的命運,讓50年代「兩個中國」的框架遺留至今,兩岸自此對峙七十年,亦成為今日「中華民國台灣」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在韓戰爆發前,杜魯門政府原已宣布不會協防台灣,國際上多個智庫預估,共軍在1950年夏天便可進攻取下台灣,完成「統一」大業。但在韓戰爆發後兩天,6月27日,杜魯門宣布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不但防止共軍攻打台灣,也防止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反攻大陸。
本文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常成,文選自中國作家于勁書寫韓戰戰俘的長篇紀實之作《厄運》(香港天地出版)新版跋。原題為〈真實的歷史、真摯的靈魂——《厄運》與于勁〉,端傳媒取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