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叶荫聪:香港身份新认同——当“香港认同”变成权力意志

身份认同不是用来解释各种现象,相反,它要“被解释的”。

叶荫聪:香港身份新认同——当“香港认同”变成权力意志
2019年12月23日,声援星火同盟集会期间,示威者在中环举起旗帜。

【编按】:本文为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叶荫聪,为其新书《香港身份新认同》撰写的书介。

几个星期前,一位BBC记者找我聊天,他认为他的西方媒体同行太肤浅,把香港的街头抗争只视为争取民主自由反专制的运动,没看到身份认同的运作。他有这种视角,当然跟他自己的身份有关,他是一位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华人,当然深深感受到这个位于中国之内及之外的城市里,“认同”问题正沿著中港之间的某条裂痕撕开;他每隔几年来香港一次,想必百般滋味在心头。

身份认同是全世界自称做文化研究的共同课题,我们系(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前讲座教授墨美姬(Meaghan Morris)曾说过,身份认同不是用来解释各种现象,相反,它要“被解释的”。按照她的理解,在如今的香港,把街头响起的“香港人,加油/反抗/报仇”及“光复香港”的口号,视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反映,是没有意义的。相反,我们要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认同宣称(identity claim),关键不在“香港”二字的内涵,而是之前及之后的一切——即“加油”、“报仇”及“光复”,这些政治新词、以及掀起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如何至今仍让不少老一辈的人感到不适。

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