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爆发已经过去40年,激进与世故、开放与保守、公平与掠夺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伊朗实现了共存。相比外部世界一日千里的变化,催生革命的那两股社会力量似乎从未被改变。
假1979年已经有了社交网络、视频直播和机上Wi-Fi,则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从法国流亡回归,完全有希望竞争那一年中东地区的流量冠军。伊朗看守政府总理沙普尔·巴赫蒂亚尔(Shapour Bakhtiar)已经宣布:一旦这位教长乘坐的飞机进入伊朗领空,将立即发射导弹将其击落。在德黑兰、马什哈德和库姆,500万翘首期盼的市民涌上街头,与维持秩序的警察爆发了冲突。120位欧美记者花费几倍高价购买了黄牛票,以便与这位大阿亚图拉(Ayatollah Uzma,什叶派最高级律法学家)结伴同行。甚至连天文学界也遭到了霍梅尼追随者的入侵:有上万名信众言之凿凿地宣称,在此前的一个月圆之夜,他们从月光中看到了大阿亚图拉的脸。

然而在2019年已是稀松平常的那些条件,在40年前的伊朗并不具备。因此,只有随行记者留下的只言片语,可以为今天的人们还原出那段历史性航程的雪泥鸿爪。英国BBC新闻国际事务编辑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依然记得,在波音747型客机的头等舱里,大阿亚图拉坐在靠窗的位置,面无表情地俯瞰着15年前他被迫离开的土地,一言不发。美国ABC新闻首席驻外记者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主动提问:“流亡生活即将结束,此刻您作何感想?”霍梅尼只回答了一个词:“Hichi(什么也没有)。”这正符合他所倡导的什叶派教义的信条——作为教法的诠释者和彼岸真理在此世的代理人,伊玛目(Imam,礼拜时的领祷者,被什叶派视为人与真主的中介)的决断并不受一般人类情感的左右。他的正确性来自神授,而非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