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開啟強制垃圾分類時代:上海模式能否複製台北經驗?

在面對「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前,上海還需回答一個問題:公民社會遠未建成,自上而下的運動式路線能不能走得通。

中國開啟強制垃圾分類時代:上海模式能否複製台北經驗?
2019年7月4日,上海穿著藍色工作服的人員在街上處理垃圾。

編者按:中國是全球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年生活垃圾總量超4億噸,卻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7月1日,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也將陸續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相比台灣,建立在公民社會基礎上的垃圾分類,自上而下、運動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邊鼓勵垃圾分類,一邊大力興建垃圾焚燒廠,透露出怎樣的執政邏輯和利益分配?在這場垃圾分類運動中,民眾還可以爭取哪些權利?端傳媒將在今、明兩天,通過上述三個角度探討上海垃圾分類及其帶來的思考。這是系列第一篇。第二篇關注了廣泛分佈在大陸的垃圾焚燒廠,請點這裏閱讀。

一場末端倒逼前端的垃圾分類運動

7月1日傍晚,趿著人字拖、左右手各拎一包垃圾的張亮(化名)走到小區門口,突然被一群小學生包圍了。他們是上海楊浦區一所小學的二年級學生,身穿寫有「上海志願者」字樣的綠色馬甲,聚攏在垃圾桶前,一邊喊著「我幫你扔垃圾!」,一邊撲向每一位手提垃圾袋的路人。站在一旁用手機拍下這一幕的家長們說,孩子們下午到居委會參加了培訓,晚上來幫助居民分類垃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