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卞中佩:上海垃圾分類劍指何方?中國能否解決失控的焚化爐政策?

焚燒成為垃圾主要處理模式後,垃圾政策由焚燒爐利益集團把持,形成盤根錯節的產官學聯盟。習近平帶頭推動垃圾分類,冀調整失控的焚燒爐政策。

卞中佩:上海垃圾分類劍指何方?中國能否解決失控的焚化爐政策?
中國廣東省連城,焚燒爐附近被污染的河。

編者按:中國是全球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年生活垃圾總量超4億噸,卻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7月1日,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也將陸續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相比台灣,建立在公民社會基礎上的垃圾分類,自上而下、運動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邊鼓勵垃圾分類,一邊大力興建垃圾焚燒廠,透露出怎樣的執政邏輯和利益分配?在這場垃圾分類運動中,民眾還可以爭取哪些權利?端傳媒將在今、明兩天,通過上述三個角度探討上海垃圾分類及其帶來的思考。這是系列第二篇。第一篇對比了上海和台北垃圾分類政策的演進,請點這裏閱讀。

中美貿易戰仍僵持不下、香港反逃犯條例引發大規模抗爭還在進行式中,但習近平近幾個月來,仍抽出手來對看似枝微節之事的垃圾分類政策連下十二道金牌,甚至今年六四30週年,在同時有許多軍國大事的競爭下,習近平對垃圾分類的最新指示被雀屏中選為各大官媒的頭條。為什麼垃圾處理問題能成為中南海眼中重中之重的大事?

這一次習近平帶頭宣示積極推動垃圾分類,主要是對於已經呈現失控的廣建垃圾焚燒爐政策進行微調。自從焚燒作為中國主要的垃圾處理模式後,垃圾政策由焚燒爐利益集團把持,形成產官學盤根錯節、共生共榮的產業成長聯盟(industrial growth coalition),造成嚴峻的治理失控問題,除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各地更爆發大大小小的反焚燒爐抗爭,但焚燒爐利益集團還是打算以新建幾百座的規模硬幹下去。以垃圾分類減緩焚燒,其實已經有拖不得的無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