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筆者曾在〈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還有未來嗎?〉一文中談及對國民黨由於失去資源,可能將走向「中央權威弱化、諸侯山頭興起….各憑本事招兵買馬,朝民進黨扁平式組織靈活的運作方向邁進」的態勢。在當時,韓國瑜尚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孤軍奮戰,更無人預見席捲全台的「韓流」興起。
時隔不過兩年,台灣政局急遽變化。韓國瑜翻轉了高雄與藍綠板塊,更翻轉了台灣政壇地景的議題軸線:從台北轉移到高雄、從統獨認同的民族主義之爭轉移到柴米油鹽的民生產業之辯、從專家菁英轉移到接地氣的市井小民。這場台灣政壇的「新南向」風暴先是讓朱立倫幾乎被邊緣化,繼而逼退了王金平。國民黨內原本飄移四散的政治島嶼逐漸凝聚成兩大權力板塊:「菁英藍」 vs. 「草根藍」。
過往論者多喜好以「省籍」作為區分國民黨內權力鬥爭站隊的辨識符碼,然而,「黃復興對決本土派」的二元分析架構早已失去解釋力,既無法適用在黨內80年代後成長的「解嚴世代」,也無法在中生代立委們的經歷中印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