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這個昂揚在北京街頭的無政府主義瞬間,充滿了反抗國家與軍隊的精神,把56天的民主運動轉化為一場對抗警察權的戰鬥,其意義相當深遠,決定了之後整整三十年裏中國警察權的膨脹。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1989年6月4日,一名示威者與一輛燃燒的裝甲運兵車。攝:Peter Charlesworth/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編者按】本文是作者應端傳媒邀請,為六四30週年而作長文的第二部分。上篇請參見《「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一個無政府主義視角

當然,在社會運動的策略層面,如果5月28日廣場表決是傾向撤出的話,我們很容易想像這代表着運動的和平結束,然後執政黨內的分裂也公開化,可能發生持久的內部爭論和分裂,或者民主派將佔上風,或者最終以政變形式結束這場爭論。將來如果發生一場類似哪怕更小規模、時間更短但是又有足夠規模的公開抗議的話,其政治效應也可能同樣如此。

這可能就是中國統治當局在1989年之後極力防止任何大規模公開抗議的根本原因,因為只要發生這樣一場抗議,對執政黨來說就可能是致命性的。類似的,這可能也是他們的意識形態至今還要裝點着民主、自由、平等這些字眼,作為所謂「核心價值觀」要素的原因之一,擔心反對派可能輕易地使用這些簡單口號就能區隔、動員。這是一個貌似強大政權的脆弱一面,也是它不對稱地使用大規模軍事力量鎮壓一場和平抗議的根本原因。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