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獨立廿八年、兩度革命,烏克蘭還在問:我是誰?

何為烏克蘭人?在剛剛結束的烏克蘭大選中,這個問題是核心議題。在親歐或親俄以外,這個東歐「邊境之國」對自己身份的想像,還在繼續。

獨立廿八年、兩度革命,烏克蘭還在問:我是誰?
2013年烏克蘭的「歐洲廣場革命 Euromaidan」,竭力掙脫莫斯科與蘇聯歷史的陰影,走向象徵著經濟增長與開放民主的歐洲。隨即,莫斯科以「保護俄裔人口」為名,吞併克里米亞、介入烏東的軍事衝突。

「幾年前,在影院聽到烏克蘭語配音是件怪事:那是農村人才說的,超人、蜘蛛俠怎麼可以說烏克蘭語呢?大家會覺得滑稽。」

37歲的雅各列夫(Maksym Yakovlyev)是基輔莫希拉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雅各列夫出生於蘇聯時代的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地區,有著俄語姓氏、以俄語為母語,但他自稱「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授課也只用烏克蘭語。

曾經歷俄羅斯帝國、蘇聯統治數百年的烏克蘭,中、東部大部份地區盛行俄語。大城市尤其如此。烏克蘭語被視為鄉土、偏遠農村的語言。但如今,從學術界到流行文化,烏克蘭語正大舉復興。

37歲的基輔莫希拉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雅各列夫(Maksym Yakovlyev)。
37歲的基輔莫希拉學院政治學助理教授雅各列夫(Maksym Yakovlyev)。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