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玉玲,人類學碩士。曾任職編輯,業餘參與文藝活動策劃。現為人類學研究員,研究時代變動下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廣州的東川路和中山一路,短短的一公里範圍內一共集中了大大小小五家醫院,其中全市最具實力的三甲醫院就有兩家,再走遠一公里,還有一家專科醫院和好幾家社區醫院。因為我住在附近,也經常要去醫院,這條路對我來說是閉着眼睛也能走下來的。即使從來沒有來過廣州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這些醫院。因為一出地鐵站,沿路上坐在地上行乞的人就已經是最好的廣告指引。如果說醫院是身體博物館,那麼,醫院外的這條路,就是殘肢展覽會。
在這人來人往的路上,坐了起碼有十個行乞單位。有的是團體,有的是個人,越靠近醫院門口就越密集。和白領一樣,他們上班可是風雨不改,朝九晚五,除了春節放假,其他時間都必定在自己的地盤上坐着。偶爾還有一些偽裝的尼姑遊擊隊在強行送祝福,然後問你要錢。這短短十五分鐘的路程,可是一場蔚為壯觀的身體展覽會。有的行乞者裝備很齊全,有三輪車、行李、掛着牌子講明為何行乞、錢罐、還有,迴圈播放的佛經金曲,甚至會上演戶外卡拉OK秀,大唱流行勵志金曲;有的行乞者則化繁為簡,只要地上鋪一張紙,然後躺在上面就可以了;有些會掛一個大牌子,大聲控訴醫院的醫療失誤;還有一些發動群眾力量,以家人的身份齊齊上陣,老人躺在地上裹着被鋪,子女在一旁拿着錢罐,對着行人磕頭如搗蒜,大喊,「老闆,好人有好報」,甚至連醫院內也有一些假扮聾啞人騙取病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