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母語不是中文的人而言,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發音有些困難。「用荷蘭語發的話是 hwah-way 對嗎?我說錯了嗎?」「Wah-wah?中國?」幾年前的一個網絡視頻裏,剛剛受到華為贊助的一支新西蘭球隊,正讓球員、教練和球迷手持印有華為商標的隊服,反復練習「Huawei」的咬字。除了在2016年以600萬歐元天價簽下足壇巨星梅西為代言人,近些年,這家中國企業贊助的世界球隊名單已經很長:在歐洲,就有AC米蘭,巴黎聖日耳曼,阿森納等等,還有2018年世界盃主辦國俄羅斯的國家隊。
這些笑嘻嘻嚼字眼的球員可能不知道,他們蹩腳發出的「華為」二字,取自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多年前在牆頭看到的標語:「中華有為」。華為創立自1987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之首已久。在中國,從任正非的軍人背景到廣告語「您手中的世界500強」,都是華為作為「國產品牌驕傲」的標誌。華為的國際化志向,也與中國政府在千禧年前提出的「走出去」海外投資戰略緊緊相扣。在2012年的一個座談會上,任正非說,華為的國際化戰略布局,「唯一覺得困難的是美國,別的國家沒有困難。」
的確,以結果論,華為在國際市場的征程已有明顯傾斜:相比美國,華為在歐洲的成功顯得尤為突出。2017年,華為在芬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國的出貨量已超過蘋果。歐洲已是華為最重要的國際市場。但在大西洋另一端,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2012年一份措辭嚴厲的調查,直指華為和中國國企中興通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市場自此成為華為難以啃下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