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历来是形塑新一代思想的重要阵地,历史如何被教授、历史教育改革,都时常牵扯社会不同层面而形成论争。香港从殖民地时期走到今日,“中国历史”科目的存在既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也面临政府再度整改而引发的争议。
这说的,是特首林郑月娥在2017她的首份施政报告中,要求所有中学于2018-2019年开设独立的初中中国历史科。由于事实上全港已有九成中学开办初中必修中史科——余下学校多将中史并入“历史与文化科”或“综合人文科”教授;兼且近年不时有内地官员或媒体指称国民教育、中史教育乃回应港独思潮之良方,此等事实与社会氛围下,林郑此举引发沸腾争议,被质疑政府“煞有介事”将中史“独立成科”是否隐含政治动机。
历史课成为社会焦点,却正是时候让我们来回溯与考察香港之“中国历史”科目的前世今生;拆解原来九七前的殖民地日子,香港的中学生是如何学习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九七后,历史教育的方法有了哪些改变?香港本土的历史,何时出现在中学生的课堂上?为甚么一份1953年的殖民地政府报告可以影响香港历史教育至今,而令其与大陆的历史教育区别开来?而历史教育什么时候更倾向于成为或不成为政治灌输的工具?
“中史”与“世史”两科对在香港受教育的几代人来说,是都曾要去适应的两重历史宇宙,“两重”的意思是,宇宙内里的逻辑真是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