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國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公布已近一年。這一由習近平「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歷史性工程,在過去一年頻頻見諸報端,也被外界視為「中國夢」的模範之城。臨近北京和天津、在開發上近乎一張白紙的雄縣、安新和容城三縣,承載了習氏對於中國「大城市病」的解決之道,也滿足着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綠色宜居、創新驅動、協調發展、開放先驅。
過去一年,這一被冠以「千年大計」的國家級新區,正在經歷怎樣的變化?習近平自上而下的造城之夢,在執行過程中會否遭遇層層阻力?身居其中的普通人,生活又如何被種種政策所重塑?端傳媒記者多次走訪雄安,以一系列手記,記錄下這場變革中的故事。本文是「雄安手記」的第二篇,上一篇是《被凝固的雄安》。
初次結識張力是在去年11月,我第一次去容城。出了火車站,偌大的廣場上只有幾個黑車司機在「搶奪」為數寥寥的乘客。張力坐在自己的出租車裏,態度熱情卻不諂媚,我決定請他帶我到處去轉轉。
那是一輛破舊的、每次換擋你都能感受到的汽車,後座的門已無法從外面打開,司機得在駕駛座上向後欠過身子,從車裏把門打開。不過這樣的車況並未敗壞他對未來的暢想:「十年以後我們街上跑的都是無人車,我肯定也要買一輛。」張力之前拉過一個百度的工程師,對方告訴他,三年後無人駕駛車將在雄安面世。他興致勃勃地說,最近不少人都來雄安考察生意機會,想開餐廳或建酒店,「咱們可以合作,你出錢,我幫你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