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異鄉人——馬立安:在深圳住了二十多年的美國人類學家,為什麼執迷城中村?

「沒有城中村就沒有深圳。」二十餘年來,她看到「深圳奇蹟」背後的歷史,亦發起對命運選擇的追問。

異鄉人——馬立安:在深圳住了二十多年的美國人類學家,為什麼執迷城中村?
1995年,三十歲出頭的馬立安為撰寫博士論文而來到深圳,研究「改革開放後城市化過程中的文化變遷」,自此定居深圳已二十多年。

2017年12月16日,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UABB)開幕的第一天,美國人類學者馬立安(Mary Ann O’Donnell)的日程就被各種邀約填滿。我們的採訪安排在上午11點,上一家媒體的訪問正在收尾,馬立安調皮地對身邊的年輕記者說:「如果你是95後,那我住在深圳的時間比你(的年齡)還長。」

深圳的官方歷史敘述往往以1979年(設市)或1980年(設經濟特區)作為起點。按照這樣的算法,這座擁有近2000萬人口的城市還不到40歲。像馬立安一樣在此居住二十多年的是極少,何況她還是個外國人,她來深圳做文化研究,而不是打工、創業、淘金,更屬稀缺中的稀缺。

深圳本地媒體非常喜歡報導這位講普通話的外國女人,尤其她還嫁給了一個中國男人。許多報導里稱她是「中國媳婦」、「老深圳」。我不贊同這類帶有民族主義自豪感的「認祖歸宗」,但也按捺不住想知道馬立安如何辨析自己的身份:「你認為自己是深圳人嗎?」

「我的人生意義離不開深圳,但我的感情不屬於深圳。」馬立安說,「我是一個新澤西(New Jersey)人,但我回不去,也不願回去;深圳是我的未來,我不想離開深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