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节录自Tak-Wing Ngo, “A Genealogy of Busin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in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ong Kong, ed. Tai-lok Lui, Stephen Wing-kai Chu, and Ray Yep (London: Routledge, forthcoimg 2018)。感谢端传媒的翻译和转载,亦感谢原书主编允许在此转载。文责由作者自负。
在香港,商业和政治之间有着深远的关系。自19世纪中期开始,商业精英便积极参与香港的管治。英国于1997年将这块殖民地移交给中国后,这种政商关系仍然持续。事实上,大部分有关香港商业和政治的研究,都对商业影响力在香港特区中拥有支配地位持批判态度。它们强调商业操控政治、官商勾结,以及所谓的地产霸权。这论点背后的逻辑,建基于商业精英的紧密网络在主要的政策社群和咨询机构中皆占一席地。同时,现行的政治制度被设计成给予商界选择特首的决定性影响力,以及在立法机关的否决权,结果是维持着一个以牺牲社会底层来给予商业利益集团特权的社经制度。然而,这个制度正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观察,近年香港管治问题加剧的一个影响因素,是管治体制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商联盟。他们认为,商界的中介角色在后主权移交时代被削弱,破坏了政府和商界之间并不牢固的合作关系。
虽然这些观点很有启发性,但他们都倾向将商业视为一个不变的存在。很少人注意商界的变化,或者这些年来不同商业参与者的兴衰。这种对商业的“非历史”(ahistorical)看法,可能导致对商界内部分裂和多元状态的忽视,亦无法理解政商关系之间的流动性。此缺点很大程度源于过分强调制度结构,而没有考虑到主体参与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