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對荷里活電影工業有所了解,該對「救貓咪」這行話不陌生。打從荷里活劇本上師 Blake Snyder(1957-2009)將業界打滾多年的經驗談化為《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 2006)以來,這本書年年列入影劇學院必讀編劇教科書,整理出好的商業劇本該有的架構與要素,也被懷抱成名夢想的門徒們奉為圭臬。儘管論者批伐其造就一部又一部起承轉合、人物成長、情感交流更可預期、毫無驚喜的公式化電影,已辭世的上師傳下之「救貓咪」學派繼續發展壯大,闢出教學文本、編修軟體 app、工作坊、線上分享等各種輔助支援一應齊全的作業系統;該體系開發總監 José Silerio 方於七月底受邀訪台,參與「編劇解密」工作坊。
「救貓咪」一詞,源出《異形》(Alien, Ridley Scott, 1979)女主角於太空艙狀況百出、疲於奔命之時,仍不忘救出困在艙內的小貓。Snyder 指出這個細節是觀眾對主人公產生情感認同的重要時刻,對塑造主角形象有決定性影響,特別是帶有負面特質的主人公:譬如迪士尼動畫的阿拉丁,將麵包分給飢餓的孩童,並保護他們不受權貴欺凌—這顯示他看似遊手好閒、行竊哄騙,卻有顆善良的心。這亦顯露「救貓咪」只是比喻,無須刻意弄隻貓咪來拯救—不過有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銀幕,伸出鑲嵌飽滿肉球的毛茸茸腳爪,發出銀鈴般悅耳或哀憐的喵喵聲,總是很能打動人心—於是把「救貓咪」當真的電影,似乎愈來愈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