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台灣首任「數位政委」唐鳳就任滿一週年。
但一年過去,關注「開放政府」的社群卻對現狀感到焦慮。4個月前,多名推動開放資料的參與者相繼發文,批評唐鳳無力解決問題、開放資料的工作停滯不前,懷疑任用唐鳳是蔡英文政府的「開放洗白」手段(Open Washing,指政府表面妝點開放的態度與形式,但並未實際納入公民意見)。霎時,「唐鳳成為吉祥物」、「唐鳳不用負責嗎?」成了社群的熱門用語。
開放政府 「開放政府」概念在1950年代於美國提出。是相對於過去集權、封閉的執政模式,更強調由內而外施政透明、可課責,及由外而內重視民眾參與政府決策的一種民主政府型態。根據各國民主發展現況不同,有其不同架構及落實方法,如釋出開放資料、舉辦公民審議活動等。近年最廣為人知的架構版本,是 2009 年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透明、參與、公私協力」,以及其後「開放政府夥伴聯盟」(OGP)的版本-「透明、參與、課責、涵容」。台灣數位政委辦公室為稱與國際接軌,目前採用的架構為 OGP 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