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實質意義是否真如索尼經典的聯合創辦人 Tom Bernard 曾說的「像贏得世界杯一樣令人歡欣鼓舞」,但每年從提名到九強出爐到五部入圍影片正式公佈再到頒獎的全過程都備受矚目——特別是那些選送的影片有「得獎之相」的國家,會格外關注整場角逐。不過遺憾的是,這一年一度「為國爭光」的娛樂戰場,基本上和中文世界關係不大。儘管兩岸三地每年選片「申奧」也都姿態鄭重,但華語片至今依然只有《臥虎藏龍》曾獲最佳外語片獎。
事實上,中港台三地就連能正式入圍該獎的電影都屈指可數。
台灣1957年就有以原住民(泰雅族和阿美族)部落為背景的愛情文藝片《阿美娜》參與奧斯卡,兩年後,電懋出品的家庭倫理片《雨過天青》代表香港參加角逐,中國大陸則是改革開放後的1970年末才提交首部電影參獎。但大陸和台灣週期相對固定地選送影片都要等到80年代之後,香港則是90年代初。其後長達近四十年裏,兩岸三地拿到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導演只有三位:張藝謀(3次)、李安(3次)、陳凱歌(1次)。對比一下曾經12次入圍的日本、10次入圍的以色列和8次入圍的墨西哥,整個華語世界所獲得的外語片提名紀錄明顯偏少。
這是否能夠證明奧斯卡並不青睞華語電影?答案既是肯定的,卻又不盡然。在理解為何華語片很難勝出的脈絡前,先要知道什麼是奧斯卡心目中的「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