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太「本土」的香港電影,還會得金像獎青睞嗎?

也許香港電影從來都不本土,「本土」只是一個撩動集體情緒的召喚符號。

港產片產量和票房大大不如九七之前,香港觀眾卻更珍惜如曇花零星的本土電影作品。而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可以說是對這份本土認同進行一年一度的總結。

一個電影獎項,到底是如何塑造和鞏固我們的本土意識?

透過提名名單,我嘗試為香港電影畫一幅充滿個人想像的推背圖,試圖證明「香港電影是否已死?」這一提問,不過是個過期的偽問題而已。
《一念無明》劇照。
《一念無明》劇照。

一個獎項的生成關乎機制和評審口味,它又怎樣造就一個社群的文化認同感?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已是第三十六屆,早就是香港電影的風向標,近十多年來,「港產片」由式微到轉型(有評論說是從「死亡」到「重生」),在電視不再是香港人集體經驗,香港文化愈趨分眾之際,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響力居然能堅守陣地,更愈受年輕一代留意。金像獎頒獎禮直播收視持續高企,網上重溫者眾,討論亦轟轟烈烈。毫無疑問,這與香港近年由本土意識所催化的社群認同感有關,港產片產量和票房大大不如九七之前,香港觀眾卻更珍惜如曇花零星的本土電影作品。而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可以說是對這份本土認同進行一年一度的總結。

去年《十年》意外奪得最佳電影,正是這種情感(那怕滲雜了不少意氣情緒)的大爆發。在諸多爭議聲音中,仍然值得思考的,是一直有人認為不應該為「文化價值」或「時代意義」這類理由,而頒獎給一部公認藝術水平不高、也沒有其他提名的電影。這個觀點之所以趣有,並非在於討論時代意義與藝術水平的關係這類漫無邊際的抽象論述,而是:一個電影獎項,到底是如何塑造和鞏固我們的本土意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