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場「無」中生「有」的文學抗爭:香港文學生活館的故事

渾沌的社會狀態中,民間苦心經營香港文學生活館,或可道出抗爭的意義⋯⋯

一場「無」中生「有」的文學抗爭:香港文學生活館的故事
香港文學生活館。攝:盧翊銘/端傳媒

2014年3月,香港文學生活館開幕。那是一個五百呎不到的空間,室內的樑柱都塗上了綠色油漆,柱與柱之間的雪白牆壁好像一個被綠色線包圍的正方格。這裏的梳化是綠色的、展示櫃也是綠色的,而書架則是一排一排白色的、排列整齊的四方格。館內空間被劃分作三個正方形:最大的方形是活動區,其餘兩個小方形,一個是工作區,一個是放了梳化、書架的休憩區。推門內進,人在其中,好像走進一張乾淨的原稿紙。

這是香港文學生活館(後稱「生活館」)理事謝傲霜的朋友的室內設計,靈感承襲自生活館的標誌,那是謝傲霜另外一個朋友、設計師劉小康的作品:一個四方框,四邊由四筆「一」字組成──或者可以看成是四個互相指向、循環流動的箭頭。他的設計取材自原稿紙上的四方空間,寫作人閉門寫文章?並不,生活館希望喜歡文學的人自四面八方前來這裏聚會,於是,他在標誌那個方格的四個角落都留了空際──讓人走進來,無論是文學,還是香港文學生活館,都不是閉門、密封的空間。

這是生活館自我期許的形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