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雨伞运动”已踏入两周年。去年此时,公民社会仍困在伞运“失败”的愁云惨雾之中,聚焦于追究“失败”责任谁属。接著的一年,一连串事件包括区议会选举、旺角骚乱、立法会新界东补选和立法会选举等,不但将伞后新势力带进议会,改变了民主派的政治势力板块,更开始扭转悲愤无力的整体氛围,令公民社会重新起步,思考和实践更多的可能。
经历了两年的酝酿沉淀,以今天的目光回望雨伞运动,到底会带来什么新的反省和想像?为打开新的讨论,《端传媒》筹备了“伞运两周年”检讨与前瞻专题,于9月28日开始陆续发表。今天两位作者吴霭仪、朱江玮,分别从议会和地区组织工作两条路,思考民主运动的新路向。

2016年9月4日的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标志著雨伞运动的重大胜利。伞后选民,坚决地运用他们的选票,做到了议会的世代更替,既保住了民主派在地区直选议席的过半数,及全体议席的关键少数,同时又选出了可观数目的新世代议员,包括多名雨伞运动的活跃分子:“大台咪手”邵家臻、“民主自决”的朱凯廸、刘小丽和罗冠聪,以及“独立自决”的梁颂恒、游蕙祯和郑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