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鄭煒:傘運兩載,燎原的本土思潮與韌性的對港策略

近來有些空前的現象,指涉中央對港策略的更迭。

鄭煒:傘運兩載,燎原的本土思潮與韌性的對港策略
2014年12月1日,雨傘運動期間,示威者在龍和道架設路障。

編按:「雨傘運動」已踏入兩週年。去年此時,公民社會仍困在傘運「失敗」的愁雲慘霧之中,聚焦於追究「失敗」責任誰屬。接著的一年,一連串事件包括區議會選舉、旺角騷亂、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和立法會選舉等,不但將傘後新勢力帶進議會,改變了民主派的政治勢力板塊,更開始扭轉悲憤無力的整體氛圍,令公民社會重新起步,思考和實踐更多的可能。

經歷了兩年的醞釀沉澱,以今天的目光回望雨傘運動,到底會帶來什麼新的反省和想像?為打開新的討論,《端傳媒》籌備了「雨傘兩週年」檢討與前瞻專題,於9月28日開始陸續發表。

2014年12月1日,雨傘運動期間,示威者在龍和道架設路障。
2014年12月1日,雨傘運動期間,示威者在龍和道架設路障。攝:Chris McGrath/GETTY

傘運一週年和兩週年,境況情緒迥異。去年,失落和無力感充斥不少港人胸臆。面對威權的步步進逼,香港公民社會的群眾動員不再有效,遊行無用論甚囂塵上。歷史亦告誡我們,大型社運除了帶來新思潮、促進體制改革,也常令菁英統治階層聯合面對挑戰、繼而鞏固現狀。六四過後,中國大陸玩世犬儒的氛圍,依舊是自由民主的夢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