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正義」到底長什麼樣?《大審判家》與人群中的魔鬼

恐怖的並不是魔鬼般的納粹,而是當納粹隱身於人群而難以辨識其是否為魔鬼。而今天也不斷標舉着「轉型正義」的台灣呢?有萬仁的《超級大國民》就夠了嗎?

「正義」到底長什麼樣?《大審判家》與人群中的魔鬼
1961年,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在耶路撒冷受審。

關於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已經有非常多的電影文本,難以一一勝數;在台上映的《大審判家》(The People vs. Fritz Bauer)可說是最新的一部,且已在德國本土拿下好幾個電影獎;再前一年,則是《謊言迷宮》(Labyrinth Of Lies),一樣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檢察官孜孜不倦追求「轉型正義」,同樣拿下好幾個德國本土的電影獎。在二戰結束已超過七十年的今天看來,此題材的影片似乎沒有終止的一天,並且仍然能夠吸引一定的世界觀眾的目光,這本身就已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象,反映出德國(乃至世界)人認為對納粹的惡必須持續提醒警戒,就像是個無止境的驅魔儀式──一旦有所鬆懈,魔鬼立即上身!

然而恐怖的並不是魔鬼般的納粹,而是當納粹隱身於人群而難以辨識其是否為魔鬼。

「這種與現實隔閡、麻木不仁的情況,是引發災難和浩劫的元兇,遠比人類與生俱來的所有罪惡本性加總起來更加可怕──事實上,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從耶路撒冷獲得的教訓。」

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這位把數百萬猶太人送進集中營的納粹軍官,在耶路撒冷受審時一再宣稱自己只是聽命行事,並且他個人其實「從未有任何反猶行為」,更不是個狂熱的反猶主義者,「在納粹政權中跟其他人完全沒兩樣」。(p.41,漢娜‧鄂蘭《平凡的邪惡》,玉山社出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