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運直擊:我降落晨霧中的里約熱內盧

污染、貧民窟仍在,活力、熱情不減。接下來幾天,為你帶來一個真實的里約奧運。

奧運直擊:我降落晨霧中的里約熱內盧
圖為一架飛機降落在里約熱內盧機場。

從紐約出發,經智利聖地亞哥中轉,近15個小時的飛行之後,我抵達了巴西聖保羅瓜魯柳斯國際機場(GRU)。

這裏是巴西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也是整個南美洲的交通樞紐;同時,作為巴西最大城市的聖保羅也承辦了奧運期間的部分足球賽事。轉機時間並不寬裕,我十分擔心奧運期間激增的遊客會導致入海關時大排長龍。畢竟,巴西人常給人悠然自得的印象——換句話說,也就是動作慢。

事實證明,我多慮了:耗資11億巴西里拉(約合3.45億美元)翻修過的3號國際航站樓在經歷過世界盃的考驗之後,毫不費力地容納了奧運期間的客流量。2014年重新投入運營的航站樓裏,多語指示牌清晰易懂,穿着黃綠色醒目制服的奧運志願者用流利的英文疏導遊客;與奧運直接相關的選手、媒體、工作人員等可以走優先通道,但即使是普通遊客通道,在超過20個海關窗口同時運作下,整個通關過程竟然只用了不到10分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