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ntic製作的手機遊戲今年7月6日首次開放下載和遊玩後,每個地區都引頸以待,希望成為下個被「寵幸」,可以開始捉精靈的地方。也許因為久等了,到了7月25日,當香港也成為精靈訓練員的舞台,全城立時陷入狂熱。數不盡的報導分析攻略、玩家全程投入、加上各方借此機會回應熱潮,Pokémon Go一時之間成了大型媒體事件,誰也避不了讀到相關訊息。過去一星期,不論什麼時間,但凡有人在街頭巷尾聚集,少則三五人,多則近百人,只要哄過去一看,都是埋首在該遊戲中的。
這現象雖在各地也相近,但來到香港,當人潮終於在大家熟悉而平日只見小貓三四的公共空間出現,感覺還是相當奇異。更甚是,香港可能是最早徹底地將遊戲「政治化」的地方:有香港網民發起,著不滿選舉事務處近日政治審查報名參選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及不滿港獨聲音被打壓的市民,紛紛到旺角「捉比卡超」。執筆之時,該呼籲已引來香港警方關注,著市民在聯群結隊捉精靈前,預先通知警方,引來各方譏笑。在風潮之外,我喜歡電子遊戲,年少時也是Pokémon迷,也下載了遊戲投入去玩。一邊捉精靈提升等級,一邊發現這遊戲啟發的思考的面向真多,在此聊以分享。
被馴化了的創新
2012年,作為文化殿堂之一的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開始收藏電子遊戲。我想在那之後,再談電子遊戲是否認真、重要、同時具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已是過時且老氣橫秋。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文化評論人都斷言,最動人的創新點子和社群互動,都可在電子遊戲裏找到。除了大家熟悉的Minecraft,接下來八月出版、被認定將引起新一浪風潮的遊戲No Man’s Sky,都致力塑造充滿魅力和讓人忘我的虛擬世界。Pokémon Go奇兵突出,遊玩者眾,吸引傳媒報導,再次印證電子遊戲已成主流大眾文化的一員;接下來,能引發這種熱潮的電子遊戲,相信只會陸續有來。